舰队分派的核心在于明确目标与功能定位。根据作战需求,舰队可分为探索、采集、攻击、防御四类基础编组。探索舰队需优先配置侦察型舰船,强调移动速度和隐蔽性,同时搭配少量自卫舰船应对突发威胁;采集舰队以工程舰为核心,需配备足够容量的仓储舰以减少往返时间,并安排护卫舰保护资源点安全;攻击舰队需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,通常以战列舰、巡洋舰等高火力单位为主力;防御舰队则侧重持久战能力,重装甲舰船与防御型舰船是基础配置。不同功能舰队需独立编组,避免混用导致效率下降。
资源分配是舰队分派的关键制约因素。优先保障主力攻击舰队的资源投入,包括舰船升级、装备强化和技术研究。工程舰应配备仓储模块提升采集效率,中型工程舰每小时采集量可达3万单位,小型工程舰约1万单位,合理搭配能显著减少资源运输时间。防御型舰队可适当降低资源优先级,但需确保基础防护能力,例如CAS066级巡洋舰虽定位为肉盾,但对中型舰仍能造成有效伤害。资源紧张时,可暂缓非核心舰队的扩建,集中资源培养主力编队。
舰船定位与阵型安排直接影响战斗效能。舰队默认分为前中后三排,敌方会优先攻击前排单位。护卫舰、驱逐舰等小型舰适合前排承担伤害,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作为中排输出核心,航母等大型舰置于后排提供支援。每支舰队需保持阵型平衡,例如澄海级重型护卫舰适合后排输出,雷利亚特级则能快速清理敌方护卫舰。需注意舰船移动速度差异,舰队整体速度由最慢单位决定,高速包夹战术需确保全员速度达标。
与盟友舰队配合时,可采用主力+输出双编组模式,主力舰队正面推进,高速输出舰队侧翼包抄。攻城作战需专门配置攻城舰船,如枪骑兵级驱逐舰配合诺玛M470登陆舰。维修舰在早期PVE中效果显著,但后期建议替换为输出单位。所有舰队命名应清晰标识功能,便于快速调度。通过前哨站或先遣舰队建立曲率航行节点,能大幅提升主力舰队机动性。
技术强化与蓝图研究是长期优化方向。舰船强度依赖蓝图等级和技术值分配,前排单位优先强化护甲与闪避,后排侧重火力与命中。武器系统需针对性调校,火炮类对小型舰效果显著,鱼雷和导弹擅长对抗中型舰。护航艇等载机单位需通过货拉拉载机型搭载,三组满配载机舰队每分钟可造成约2万伤害。定期研究新蓝图并重置低效舰船,保持舰队技术代差优势。